抗战剧作为国产电视剧作品积累最多、日常收视最为稳定的剧种之一,随时代发展其故事形态与创作方法历经了活跃的演变和调整。其间既有大批优秀作品涌现,也有因剧情狗血的“抗日神剧”招致管理部门的严格调控和审查。作为今年屈指可数的能在央视平台播放的抗战剧,《锻刀之绝地重生》在央视八套开播至今,实时大屏直播关注度和CSM收视始终稳居全国第一,确实表现不俗。
与以往追求时空跨度、政治风云的复杂历史叙事不同,此次《锻刀之绝地重生》可视为一部硬核战争剧。以片段提取的方式,聚焦局部抗战的耀眼事迹,讲述松沪会战后期,国军撤离途中,重炮营长陆浩云和新四军、川军部队在当涂县煤炭山一带殊死抗击日军的片段。故事围绕陆浩云与牧野枫这两个师出同门,又分别为各自国家而战的中日炮兵指挥官之间的竞技和交战展开。集中呈现炮兵专长,将火炮知识、技术与技能转化为情节和细节刻画人物,构成全剧的专业技术面相。
故事开场就展现出该剧内容与制作上的实力。炮兵营长陆浩云深入敌占区,遥控十几公里以外的远程炮兵,以一次不可思议的精湛火炮指挥,炸死日军皇室伏见宫亲王。紧接着是一段现场感强烈的长镜头巷战。同时,迅速反应的日军轰炸机摧毁重炮阵地,宪兵队奉命追捕,新四军游击队接应任务……作为一部走技术路线的战争剧,信息量和镜头语言都需要精准把控。全剧41集的容量,相继呈现了巷战、阵地战、炮战、毒气战……既有阵前对决,也有伏击、夜袭、营救等。新田镇、梅嘴塘、当涂县、煤炭山几场大战,叙事逻辑清晰。既有战斗层次、技术细节,也有人事龃龉,敌我双方胜负胶着,呈现出人物交锋的心理细节和对决状态。重头戏煤炭山战役用三集体量做铺垫,几次交锋几次折转,其间出奇兵、改要塞、筑工事、隐蔽炮坑等情节曲折,信息量密集。地面、地下、江面、空中几个战场布局清晰,不少段落拍出了专业性的行业剧感觉。场面效果和镜头表现确属制作上乘的影视作品。
坚持硬核战争剧的技术路线,体现出创作者类型意识的自觉以及专业制作能力的成熟。不过,比技术硬核更重要和更震撼的,是透过作战情节展露的人物精神,也是故事传达出的主旨思想:高潮段落,陷入绝境的中国军人,兄弟同袍,一往无前,以血肉之躯、顽强意志对抗日寇飞机大炮和毒气,保家卫国九死不悔。迎风猎猎的残破军旗,烧红天际的云霞,屹立山巅的逝去的和未亡的抗战将士……一幕幕铁血沙场影像,传达出强烈的家国情感、民族志气、军人抱负以及气壮山河的英雄情怀。
与战争主线交织的,还有陆浩云与新四军大队长方翰、炮兵冬娃和赵家强、宪兵队长秋若、川军弟兄之间的生死情义,也有革命情侣梅映苏的精神引领。陆浩云与秋若义重于情的抉择令人难忘,方队长跟冯政委的情感有性格亮点。相比之下,陆浩云与梅映苏的感情稍显生硬。另外,牧野枫前后性格变化过大,牧野玥的人工设计痕迹过重。主创对战争复杂性、矛盾性揭示的深度,直接构成故事与现实世界的关联。因此,用更合理的情节揭示错综的关系,对此该剧还有深入空间。
抗战题材是中国影视创作的珍贵资源,蕴含着文明与历史、国家与个体、正义与善恶的思考太丰富。在历经了过多红色爱情改编,乃至抗日武侠、抗战神剧之后,《锻刀之绝地重生》将残酷战争与兄弟情谊、家国大义、民族危亡交织在一起,融合“正义”、“革命”、“豪情”多重元素,回归中国抗战文艺的审美传统。更用“一寸山河一寸血”的下笔力道书写战友情、报国志,用“饮冰千日,不凉热血”的浓烈情感升华家园情怀,用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重新找回了战争叙事值得思考的价值向度。期待类似创作能继续深耕细作。
(撰文:卢蓉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教授、博士生导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