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15日下午,运动促进健康——体荟魔都主题文化沙龙暨全民健身600指数发布仪式在上海大世界举行。上海市体育局党组书记、局长徐彬,上海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李崟共同发布2024年上海市全民健身600指数,李崟解读《2024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》(下简称《报告》)数据亮点。市体育局副局长宋慧为首批四家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特色品牌授牌。
![]()
《报告》显示,上海全民健身600指数为490.5,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和质量,其中“体质健康”指数最高,达91.1。在系列举措的推动下,市民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持续增长,总体健康水平保持良好,市民满意度实现稳步提升。
![]()
2024年上海全民健身成绩单出炉
自2012年首次向社会公布,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指数已连续发布13年。指数由“健身设施”“健身组织”“健身活动”“健身指导”“体质健康”以及“市民参与”六个单项指数构成。回顾“十四五”期间,“健身活动”指数提升明显,从2021年的81.3上升至2024年的89.9。“健身设施”指数也有提升,由2021年的61.3增长至2024年的65.8。上海市持续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,着力打造“天天想健身”的服务网络和市民身边的体育赛事。
健身设施方面:2024年上海市各区继续推进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,新增体育场地面积95.37万㎡,各区共完成健身设施重点项目1737个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上海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由2.44㎡增长至2.65㎡。
健身组织方面:截至2024年底,全市共有在民政部门注册的体育社会组织1327个,体育健身团队75607个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每万人拥有体育健身组织从26.9个增长至31.0个。全市共有社区体育俱乐部数量160个,街镇盖率为74.1%。
健身活动方面:2024年,上海市各级体育部门牵头举办各级各类赛事活动20146场,约1134万人次参与。本年度举办第四届市民运动会,开展赛事活动9100余场,超1100万人次参与。此外,牵头举办第一届全国全民健身大赛(华东区)、举办上海市第十二届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等全民健身赛事活动。
健身指导方面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全市在平台注册的活跃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由15547人增长至61835人,达到常住人口的2.5‰,平均年龄42岁。2024年,全市开展体育服务配送“六进”(进社区、进企业、进学校、进农村、进单位、进军营)工作,共计完成配送41477场,较2021年(13265场)增长212.7%,服务市民237.5万人次。《上海市民运动健康知识手册》《市民身边的健康师》等5个项目入选2024全国科学健身指导典型案例。
体质健康方面:全市15个区建有区级体质监测指导中心,截至2024年底,社区体质监测街镇覆盖率为93.8%。2024年起执行新发布的《国民体质测定标准(2023年修订)》,全市共有231317人进行了体质测定,其中常态化监测人群达标率92.8%,优良率49.1%,市民体质健康水平保持全国前列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本市积极推广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》达标测验活动,年度测试人数由6556人次增长至85260人次。
市民参与方面:2024年,上海市、区、街镇三级投入全民健身人均日常工作经费为32.4元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市民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满意度由81.2分增长至84.8分,上海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由49.0%增长至50.7%。
上海推出首批运动促进健康特色品牌
![]()
近年来,上海先行先试开展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试点建设,健全完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,让“人人运动,人人健康”。全国首个专为帕金森病患者设计的乒乓球赛事的,上海市帕金森乒乓球锦标赛已连续举办2届。上海体育大学科技园“市民健身夜校”推出八段锦、尊巴、燃脂搏击、普拉提、拳击、瑜伽、有氧操等健身项目班次,吸引众多市民热情参与。
脱口秀、文化沙龙共话运动促进健康
运动促健康,大医治未病,健康科普知识也能融入“金句与爆梗”。活动当天,瑞金医院的“大巴”医生带来了极具个人风格的脱口秀表演,这名外科医生将健康跑变为习惯,将热爱的健康生活方式传递给每一个人。与此同时,上海体育文化品牌“体荟魔都”开展了主题文化沙龙活动。
本次活动通过“上海体育”政务微信、“上海体育发布”政务微博、上海市民体育健身数字院线进行视频直播。今年,上海市民体育健身数字院线正式启动,体育文化内容覆盖全市215个街道的东方社区数字苑大世界数字院线。市民可在家门口观看重大赛事活动,跟随专业教练进行线上线下互动教学。
